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36 点击次数:88
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近日在公开演讲中坦言:"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。"这句话道出了这个东南亚国家在绿色能源转型中的艰难抉择——尽管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持续升温,但菲律宾企业仍选择与中国合作推进新能源项目,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美国盟友却成了"最不可靠的伙伴"。
美式承诺成泡影
三年前,小马科斯曾信心满满地宣布,要在2030年前将菲律宾可再生能源占比从22%提升至35%。彼时他笃定能获得美国支持,毕竟拜登政府曾高调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千亿美元气候援助。然而,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彻底打乱了这场"绿色盟友梦"。这位新总统不仅叫停所有对外气候资金,更将太阳能板列为"国家安全威胁",甚至要求美国企业撤出海外新能源项目。
"现在菲律宾买块光伏板都得排队等中国货。"马尼拉大学能源专家罗德里格斯无奈表示。更讽刺的是,特朗普政府要求菲律宾以高出市场价40%的价格采购美国煤炭,同时要求马尼拉增加从美进口液化天然气,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菲律宾能源预算雪上加霜。
地理优势倒逼选择
菲律宾的2.2万座岛屿犹如天然新能源宝库:吕宋岛年日照时长超2500小时,棉兰老岛沿海风速常年维持在每秒8米以上,而这些地区恰是电力覆盖率不足60%的贫困地区。中国光伏企业提供的"光伏+储能"方案,能让偏远岛屿用电成本降低60%,这正是美国企业完全无法提供的解决方案。
"我们考察过美国企业,他们连基础的离网供电系统都做不好。"菲律宾国家电网负责人埃斯特拉达透露,中国企业仅用8个月就在巴拉望岛建成了东南亚首个"风光储一体化"微电网,而美国公司报价是中方的3倍且工期拖延至2年。
夹缝中求生存
如今的菲律宾正经历着双重挤压:既要维持与美国的军事同盟,又要依赖中国的技术支持。马科斯政府巧妙采取"明疏暗亲"策略——公开场合强硬批评中国,私下却批准中企参与12个新能源特许经营项目。这种微妙平衡在最近的棉兰群岛风电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:菲方要求所有设备必须贴上"中国制造"标签,但技术指导团队却由中菲专家共同组成。
"现实比政治更强大。"菲律宾智库"亚洲太平洋研究所"主任卡洛斯指出,当美国把气候议题变成政治筹码,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:在绿色能源领域,技术实力和性价比才是王道。正如马科斯在内部会议所言:"我们不能让意识形态绑架国家发展,菲律宾的孩子们需要稳定的电力来点亮未来。"